正规beat365体育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低碳走向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2/4/12 10:26:10 浏览次数:3359次

原作者新加坡昂国集团 余 晶

前言

  绿色产业概念已经深入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全球经济正在进行一场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升级的过程。所谓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科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企业作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对其产品或服务进行碳足迹评价自然而然地被推至风口浪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催生出的绿色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国际主流。近几年,随着“低碳”概念在各国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选择自愿在产品上标注出“碳足迹”(如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的碳标识);一些连锁商店的采购商通过绿色供应链强制要求供应商对其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价并做出标识。长此以往,碳标识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消费者意愿的改变正在影响商业格局,绿色消费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因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绿色经营的企业在提升企业知名度、寻求商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舆论要求企业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公众、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NGO)、投资方、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司法实践、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实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企业的角度讲,制定绿色商业发展战略,做到真正的低碳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经营,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有效步骤:

  1 测量

  碳足迹报告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一项行为或者一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碳足迹指的是一种用于测量机构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产品/服务的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即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分销、使用直至废弃物的处置/再生利用等所有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其范畴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氧化物(N2O)、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物(PFC)和六氟化硫(SF6)。

  目前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分成“个人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国家/城市碳足迹”等四大层面。个人碳足迹是针对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加以估算的过程。而产品碳足迹则是以单一产品制造、使用以及废弃阶段,在整个“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因燃料使用以及制造过程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了产品的碳足迹报告,就会更容易地计算项目的碳足迹。而企业碳足迹相较于产品碳足迹,还包括了非生产性的活动,例如相关投资的碳排放量,亦是企业碳足迹所需揭露的范围。而国家或城市的碳足迹则诸如前述英国的调查,着眼于整个国家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耗用所产生的排放量,并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造成排放量的差异之分析,以检视此类碳逸漏是否符合环境正义的原则。

  碳足迹测算的主要目的是量化该行为或者产品对自然界的影响,进而做出一系列的预防以及治理措施。只有明确了碳足迹,才有对比,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哪一种行为更环保,哪一种产品更“绿色”。对于那些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以及行为,可以使用碳补偿来抵消不可避免的碳足迹,进而减小其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各公司而言,测量各种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是收集其所需信息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这样的测量和报告的益处在于:

  1 识别节约成本的机会;

  2 减少各种温室气体(GHG)的排放量;

  3 将排放量的影响融入有关供货、材料、产品设计、制造等过程的决策;

  4 展示在环境责任或企业责任方面的领导作用;

  5 区分和满足来自于“绿色”消费者的需求。

  在碳足迹报告的计算中,使用第三方的权威认证会为产品的碳足迹增加可信度,同时使用统一的标准方法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可以参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的方法学。目前也可通过ISO 14064和ISO 14067的标准认证(待定)来评定从公司层面以及从产品层面出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碳足迹报告。同时,PAS 2050(产品层面的生命周期测算),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 Protocol)以及ISO 14040和ISO 14044也可以作为碳足迹的测量评估参考标准。

  2 减排

  21 建筑使用低碳产品

  建筑包含了隐含碳和经营碳:

  隐含碳 = 制造、建筑建造物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 蕴藏中的二氧化碳只能在建设过程时减少

  ● 如果在建设过程时没有采取行动把蕴藏在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那么减少建筑物隐含碳的机会就永远消失了

  经营碳 = 建筑物使用期间(经营运作期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 建筑物经营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以增强保温隔热、密封、装制省电电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或生物燃烧系统等来处理

  隐含碳和经营碳必须在计划新建筑物的阶段时慎重思考。因为使用低碳产品将直接减少建筑物的隐含碳,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减少隐含碳的行动将损失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其中使用一吨的矿渣粉(GGBS)替代一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就能使产品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5%,同时矿渣粉在价格上也具有优势。

  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测算建筑中的使用材料的隐含碳的碳足迹报告可以帮助明确在此建筑项目的建材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以确保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这也是此建筑中唯一一次可以测量和选择减少隐含碳的机会。

  22 绿色建筑标准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是绿色建筑标准实施的依据。评估体系除了宣传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好处,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更能获得相对于其他产品更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市场转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致力于通过建立一套通用的评估标准来界定“绿色建筑”,推进整合的建筑整体设计实践,促进建造行业中的环境意识,激励绿色竞争,唤起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效益的重视以及推动建筑市场的转型。

  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新加坡Green Mark等等,目前在中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建筑项目中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四种标准:

  a 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LEED绿色建筑评分体系

  b 新加坡绿色标志评价标准

  c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 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 美国绿色建设理事会 LEED 绿色建筑评分体系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由政府部门、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公司等诸多社会成员组成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并推行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各自建筑绿色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的范本。

  b 新加坡绿色标志评价标准目前中国已有多个中新合作的生态城项目,新加坡的绿色标志评价标准是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项目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新加坡建设局(BCA)于2005年1月起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Green Mark)认证计划。绿色建筑标识主要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与性能表现,包括节能、节水、场地与项目管理(或既有建筑的管理与运行)、室内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创新等五个方面。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合格)、金奖、金+奖、白金奖四个等级,其中认证级为最低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建筑面积在2000m2以上的新建建筑均进行强制认证。

  c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标准) 原建设部根据中国国情,在借鉴其他各国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编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06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标准》中,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划分为中国绿色建筑三星、二星和一星。

  d 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ES) 中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框架。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中新两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和新加坡国家建设局的委托,由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行《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 碳抵消/碳中和

  31 碳市场与碳交易碳市场的供给方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排放实体、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开发转让商等。需求方有履约买家,包括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放实体;自愿买家,包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准备履约进行碳交易的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后,也担当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经纪商、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机构。

  碳资产原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既不是商品,也没有经济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们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碳信用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

  碳资产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100个成员国及《京都议定书》签署国。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由于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此产生了碳资产在世界各国分布的不同。 另外,有社会责任的许多企业和个人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渴望也推动了自愿性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自愿性碳信用额度的增加。

  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根据以上的三种机制,碳交易被区分为两种型态:

  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如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

  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32 碳信用额度

  对于不可避免的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使用1吨的矿渣粉仍然会产生30kg~60kg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采用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剩余的碳排放量,从而做到真正的碳中和产品。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碳信用额度,主要有两类:《京都议定书》规定下的碳信用额度(包括CER, ERU,KP units)和自愿减排标准下的碳信用额度(包括VCS和VER)。

  碳信用额度的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几项标准制定:

  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

  ● 是联合国京都协议的灵活的机制之一

  ● 到2012年,CDM项目能享有高需求优势(过后就不明朗)

  ● 在此标准下的碳信用额度普遍表现为高碳价位(CER: 9至17欧元)

  2 自愿碳标准(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

  ● 是自愿碳市场的领先认可标准

  ● 最适合那些不打算执行CDM程序的项目

  ● 自愿碳买家大多数来自北美(以及少数来自欧洲和澳大利亚地区)● 价格表现为低碳价位而且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大约2欧元/自愿减排量)

  3 VER +

  ● 与自愿碳标准(VCS)一样,但是比较适合未注册的CDM项目

  ● 碳价位与VCS一样(大约2欧元/自愿减排量)

  4 金等级标准(The Gold Standard):

  ● 最适合那些很多持续发展利益的项目

  ● 碳价位也是最高的(价格跟CER一样)

  此外,新的市场已经来临,“熊猫标准”是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从狭义上确立减排量检测标准和原则,从广义上规定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以完善市场机制。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一些项目实现了减排或者清除,遵循“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可以获得 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信用额可以买卖。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球碳交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33 碳中和

  在全球气候暖化的环境中,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是全球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在全球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的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承诺对碳排放量进行“测量”、“报告”和“验证”的步骤,这正是对控制碳排放量的一个开始。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or 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中和的(即零)总碳量释放,透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销措施来达到平衡。这个词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透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在建筑行业中,开发商、承包商、建筑商或者材料供应商等可以提前计算项目或者材料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通过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补偿(Carbon Offset)指的是,通过植树(也可委托国家认可的基金会)或其他吸收二氧化碳的行为,对自己曾经产生的碳足迹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或补偿;也可以通过碳交易购买相应的碳排放额度(碳信用额度)来抵消或补偿。因此碳交易、碳市场以及国家出台的碳税等相关政策都是在碳足迹测算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系列预防以及治理措施。

  为了达到碳中和,碳补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用金钱购买碳信用额度,也就是购买碳的排放权,从而达到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碳市场因此而产生。金钱通过碳交易所流向了直接对环境的有益者,比如林业或者可再生能源业等。所以碳市场以及碳交易的存在是为环境贡献者和环境污染者之间搭起桥梁,建立了沟通渠道。这不仅可以给研发清洁科技提供资金,也促进了社会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为了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个普遍的用法:

  直接措施:创造等能量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使本身的碳排放量得到补偿;或者仅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最后这是所谓的后碳经济);或者种树,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

  弥补措施—碳补偿(Carbon Offset or Carbon Credit):采用这种环保方法,人们需要计算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迹,然后通过付钱的方式,让其他人替自己从大气中抵消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由植树或成立碳基金,应该被导致防止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由购买碳信用额度(carbon credit),通过碳交易。

  同样,购买碳信用额度也可作为减少项目的碳排放量的一个有效的选择,以达到环保示范建筑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购买碳信用额度的目的是为了抵消剩余的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而不能成为减排的一个捷径。

  2010年5月19日,由英国标准协会独立制定的“PAS 2060 -碳中和承诺新标准”在英国正式发布。PAS 2060以现有的ISO 14000系列和PAS 2050等环境标准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 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碳中和的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PAS 2050是产品碳足迹的盘查标准,而PAS 2060是证实碳中和的规范,PAS 2060提出清晰、一致的碳中和操作规范要求,维护了该概念的完整性。PAS 2060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例如商业组织、地方政府、社区、学术机构、会所和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及各种主题(例如活 动、城镇或城市、建筑或产品)。为了符合该项规范,组织或个人需要满足所规定的全部要求。

  4 报告/沟通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一种综合评价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业绩的有效工具,它是一种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个方面介绍企业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业绩及未来,并展示其绿色形象的非财务报告。

  这种类型的报告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在欧美,以满足外部利益方(如社区、非政府机构、及消费者等)对企业披露其问责度和透明度的需求。同时,企业内部力量(如雇员、投资者和高级管理者等)也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价值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商机。最近,全球在可持续问题政策上的争论更是增强了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需求,企业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来披露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行动、业绩和未来目标的活动。

  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当前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 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也获得共识,例如全球报告举措(GRI),主要强调信息管理、投资者、顾客、拥护者、供方和员工不断地进行对话,连接企业离散和孤立职能的媒介—金融、市场、研究和开发,为供应链、规章的沟通以及声誉和品牌管理可能产生纠纷的地区以及不可预计的机会提供信标,持续发展能力报告帮助管理者增强评估其对自然、人和社会资本贡献的能力,降低公开商业企业共享价格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并降低其资本费用等。而且可持续发展报告能为企业提供新的机遇并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为组织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的一项国际标准。该标准于2010年11月1日由ISO正式发布,并提供各国自愿采用。ISO 26000制定的目的是,明确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参考的指南。

  总结

  从测量,减排,中和到报告和沟通,验证了企业的碳管理的重要过程。同样,企业和产品达到碳中和目标也存在着许多的必然性,首先国家出台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必然性:

  企业和产品预先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同样也创造了商业先机。碳中和目标也将给项目发展商和建材业者提供有效的生存途径,从而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市场发展。